重视教育
改变人生

夜的温柔三毛经典名句

1.三毛《温柔的夜》赏析

《温柔的夜》记录了三毛在加纳利群岛的生活,共十四篇。

三毛一生短暂,但经历不凡。在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辍学的她一度自闭、叛逆,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后,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的青年;一九七四年,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白手成家,她的文学创作生涯从此开启;移居加纳利群岛后,三毛的生活渐趋安定,她的创作也达到了高峰;一九七九年,荷西意外去世,三毛的心灵受到巨大创伤人生陷入低谷;返台后,三毛再度出走,游历中南美洲,开始新的生活。

据说有一些读者,迷上了三毛的作品;这些读者,被称为“三毛迷”。我不是三毛迷。

几十岁的人了,只会有“执着”,不会有“迷”的。但是自从有了三毛之后,三毛的书,我倒是看了不少。

屈指一数,计有:《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稻草人手记》和最近才出版的《温柔的夜》 一直都以为三毛是属于沙漠的;她的文章所以写得好,完全因为她到了撒哈拉沙漠;要是她一旦离开了这个地方,她就再也写不出什么好东西来了。三毛自己也有这种想法。

记得她在一篇文字里也这么表示过。那一阵子,她似乎很苦恼,觉得自己写不出好东西。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当我读完了《温柔的夜》,我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三毛并不是仅仅属于沙漠的;离开了沙漠,三毛仍旧能写出好东西来。 在读《温柔的夜》的时候,我私底下一直这样想:唔,这一篇写得不错;不过,恐怕也只是这篇写得好而已;接下来的,总不会都写得精采吧?这是不可能的。

就是一般的大作家的书,也不是这个样子。三毛还不是什么大作家;一点也不是。

但是看了一篇又一篇,我竟然发觉里面的每一篇,都有一些东西能深深地把我吸引住。 就说第一篇《寂地》吧,吸引我的是一股气氛。

在一篇文学作品里营造气氛到这么成功,是不容易的。这篇作品的重点是在“脸狺”这种东西上面。

什么是脸狺?世界上有没有脸狺?是萦绕在作品中人物心里的问题。后来问题多了一个,那就是脸狺出没的地点。

于是情节的发展推进另一个高潮。当三毛说了一句“脸狺贪心!”的时候,她拉下来这样描写:“这时不知哪里吹来一阵怪风,眼看将尽的火堆 突然斜斜往我轰一下烧过来,荷西一拖我,打了半个滚,瞪着火;它又回来了,背后毛毛的感觉凉飕飕的爬了个全身。”

读到这里,谁者差不多已经透不过气来了。第二篇《五月花》是集子里最长的一篇,占了大约九十页。

这一篇的写作手法也比较新;它是以日记的方式写成的。作品中的人物,除了三毛和荷西夫妇之外,还有荷西沙漠里的老同事路易、老板娘杜鲁夫人、杜鲁医生、荷西的雇主汉斯、汉斯的太太英格等。

三毛这样形容杜鲁夫人: “她,三十多岁,一件淡紫缀银片的长礼服拖地,金色长耳环塞肩,脚蹬四寸镂空白皮鞋,头发竖立,编成数十条细辫子,有若蛇发美人,一派非洲风味,双目炯炯有神,含威不怒,脸上荡着笑,却不使人觉着亲切,英语说得极好,一看便是个精明能干的女人,只是还不到炉火纯青,迎接人的方式,显得造作矫情。”经三毛这么一形容,杜鲁夫人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了。

用来介绍英格的文字也很出色。三毛说:“英格很年轻,不会满三十岁,衣着却很老气,脸极瘦,颧骨很高,鼻子尖尖的,嘴唇很薄,双眼是淡棕色,睫毛黄黄的,看见她,使我想起莫底格尼亚尼画中长脸,长脖子,没画眼珠的女子,又很像毕卡索立体画派时的三角脸情人,总是有个性的,不算难看,透着点厉害,坐在她前面,总觉坐在冷气机前一样。”

如果读者看过莫底格尼亚尼和毕卡索的画,英格的形象,简直呼之欲出。从这一点来看三毛,她在人物出场时经营的文字,并不会比白先勇逊色。

《五月花》所写的,似乎是一些琐琐碎碎、跟读者的生活毫无关系的事;但是由于三毛把里面每一个人物包括她自己在内都写活了,所以读起来趣味盎然。同时,读者为了想知道荷西最后是否拿得到汉斯欠他的那几千块美金的薪水,也就迫不及待地追看下去了。

在这一篇作品里,三毛在刻划自己的性格,刻划得很好。正如彭歌所说:三毛“仿佛柔弱,很刚强”,当汉斯想表示屈服,对她说:“好啦,和平啦!啧!没看过你这种中国女人”时,她敢瞪着他说:“你当我是十八世纪时迁去美国筑铁路的唐山猪仔?”到了汉斯无可奈何,又说了句“好啦!”时,她 会加了一句,说:“你这个变种德国人”吗?第三篇是《玛黛拉游记》。

读这篇游记,我得到一个启示:对于一个没有去过甲地的人,不管作者用多么美丽的文字去描写它,都是没有多大用处的。读者看了之后,绝对不会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就是在新闻记者的过程中,趣味也并不浓厚。所以当三毛说:“我们旅馆是一长条豪华的水泥大厦,据说有七百五十个房间,是丰夏最新的建筑之一,附近还有许许多多古香古色老式的旅馆,新新旧旧的依山而建,大部分隐在浓浓的绿荫里,配合着四周的景色,看上去真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我瞥了一眼,就跳过去了。但是到了她在记述向瓷器店的老人买天使的雕塑,老人因为要维护“传统”,宁可不卖给她时,我的兴趣便油然而生了。

另外写到“殡仪馆酒店”去喝酒,到小饭。

2.温柔的夜好词好句

1、你们做人的,为什么总忧虑明天呢?一天的忧虑一天担就够了。――三毛《温柔的夜》

2、夜,像一张毯子,温柔地向我覆盖上来。——三毛《温柔的夜》

3、人总是残忍的,对悲惨的事,喜欢看了再疼痛,看不见,就不同了。——三毛《温柔的夜》

4、今夜坐在阳台上的我们,又是多少年才等待得来的一聚。--三毛《温柔的夜》

5、我以前总将人性的光辉,视为人对于大苦难无尽的忍耐和牺牲。而今,在欢乐里,我也一样看见了人性另一面动人而瑰丽的色彩,为什么无休无尽的工作才被叫做“有意义”,难道适时地休闲和享受不是人生另外极重要的一面吗?--三毛《温柔的夜》

6、夜是如此的美,黑夜淋雨,更是任性的豪华。--三毛《温柔的夜》

7、我在想,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幸福快乐的。--三毛《温柔的夜》

8、哀愁的人,给他们安慰,饥饿的人,给他们食物,而我所能做的,为什么总只是后者。--三毛《温柔的夜》

9、爱情有如佛家的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三毛《温柔的夜》

10、多少年离家,这明日又天涯的一刹那间的感触和疼痛,要控制起来仍是相当的困难,好在也只有那么短短的一刹那,不然这世上大半的人会是什么情形,真是只有天知道了。世上的事情,真要看它个透彻,倒也没有意思,能哭,总是好事情。——三毛《温柔的夜》

11、我的朋友,我们原来并不相识,而今也不会相逢,但是人生相识何必相逢,而相逢又何必相识。——三毛《温柔的夜》

12、一个人但凡肯虚心反省自己的过失,将来不再重蹈,成功的希望总会有的。--三毛《温柔的夜》

13、旅馆大得有若一座迷城,豪华的东西,在感觉上总是冷淡的,矜持的不易亲近,跟现代的文明人一个样子。──三毛《温柔的夜》

14、毕竟,先走的是比较幸福的,留下来的,也并不是强者,可是,在这彻心的苦切肤的疼痛里,我仍是要说——为了爱的缘故,这永别的苦杯还是让我来喝下吧。--三毛《温柔的夜》

15、我喜欢适度的孤独,心灵上最释放的一刻,总舍不得跟别人共享。--三毛《温柔的夜》

3.三毛的名言,比较经典的

多少年离家,这明日又天涯的一刹那间的感触和疼痛,要控制起来仍是相当的困难,好在也只有那么短短的一刹那,不然这世上大半的人会是什么情形,真是只有天知道了。世上的事情,真要看它个透彻,倒也没有意思,能哭,总是好事情。——三毛《温柔的夜》

我曾经说过,我的日子不是每天都快乐,而且有时因为压力大,非常不快乐。许多时候,我的不快乐,并不是因为寂寞,而是太多的“不得已”没法冲破,太多的兴趣和追求,因为时间不够用,而不得不割舍。事实上,我十分安然于一本好书、一个长夜和一杯热茶的宁静生活。三毛≪谈心≫

我们是一个自由的世界,我们自由得慢慢烂掉,烂在声色犬马的追逐里,死在浮华生活的色彩泡沫中而洋洋自得。这便是你对自由的了解和享受,是不是?--≪送你一匹马≫

而今我仍是爱书,可是也懂得爱我平凡的生活,是多少年的书本,才化为今日这份领悟和静。——三 毛《逃学为读书》

我不赶时间的时候尽可能走路,这使我脚踏实地。我不妄想,迫使心清心明。我避开无谓的应酬,这使承诺消失。我当心的去关爱他人,这使情感不流于泛滥。我绝不过分对人热络,这使我掌握分寸。我很少开口求人,这使我自由。我看书,这使我多活几度生命。—— 三毛《随想》

我喜爱生命,十分热爱它,只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使我愉快,活下去的信念就更加热切,虽然是平凡的日子,活着仍然是美妙的。这份能力,来自那枝小草的延伸,将这份债,不停的还下去,就是生存的快乐了。-三毛≪雨季不再来≫

快乐是一种等待的过程。突然而来的所谓"惊喜",事实上叫人手足无措。 一般性的快乐往往可以言传。真正深刻的快乐,没有可能使得他人意会。 快乐和悲伤都是寂寞。 快乐是不堪闻问的鬼东西,如果不相信,请问自己三遍——我快乐吗?——三毛《随想》

我也轻轻地在对自己哀求——不要再痛了,不要再痛了,难道痛得还没有尽头吗?明日是一个不能逃避的东西,我没有退路。我不能回答你眼里的问题,我只知道,我胃痛,我便捂住自己的胃,不说一句话,因为这个痛是真真实实。三毛《明日又天涯》

请相信上天的旨意,发生在这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一样是出于偶然,终有一天这一切都会有一个解释。——三毛《归》

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地消失过去。而人之可贵,也在于我们因着时光环境的改变,在生活上得到长进。岁月的流失固然是无可奈何,而人的逐渐蜕变,却又脱不出时光的力量。——《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

4.温柔的夜 三毛 简介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重庆。

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五年级下学期第一次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

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韩湘宁、邵幼轩三位画家习画。

三毛在她的散文《我的三位老师》中记录了这三位绘画老师。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

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

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4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

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却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年仅48岁。

三毛作品欣赏: 《逃学为读书》《孤独的长跑者》《哭泣的骆驼》《背影》《稻草人手记》《送你一匹马》《撒哈拉的故事》 《万水千山走遍》 《雨季不再来》《梦里花落知多少》《亲爱的三毛》《滚滚红尘》《温柔的夜》等。 *女作家三毛已去世多年,可是她的确切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近日,一本名为《三毛死于谋杀》的图书纷纷出现在上海各家书店中。但其中对三毛的很多事都进行质疑,让人不得不怀疑他用三毛助自己出名的动机。

三毛一生“流浪”过54个国家。1991年1月2日,她因子宫内膜肥厚,住进*荣民总医院,3日开刀完成手术。

4日清晨,医院清洁女工进入7楼妇产科单人特等病房,打扫浴室的时候,看见坐厕旁点滴架的吊钩上,悬挂着三毛被尼龙丝袜吊颈的身体。她身着白底红花睡衣,现场没有任何遗书。

法医推断三毛死亡的时间是凌晨2时。第二天,*所有的报纸都报道了三毛的死讯,香港80余家报纸也对此作了详细报道。

然而事隔不到半年,就有各界人士对三毛的死因提出疑问,认为警方的现场勘察太匆忙、“因病厌世、自缢身亡”的结论太武断,会不会有真正的凶犯逃脱法网。 三毛崇敬爱情。

1974年,三毛与西班牙美男子荷西在撒哈拉结婚,1979年荷西在北非潜水时丧生,三毛哭得死去活来,从此生活在对荷西的思念中。 三毛热爱祖国。

她很早就提出“两岸不能再分离了”。1985年,她在一个几千人参加的演讲会上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进行曲》。

她是在*第一个把《义勇*进行曲》公开唱出来的人。唱后台下一片肃静,许多人替她担心。

三毛对大陆文化名人张乐平、姚雪垠、贾平凹、王洛宾等有着非同一般的友谊。1989年,三毛到上海与画家张乐平相见,认画家为“爸爸”。

她用上海话告诉画家:“我3岁多就离开了上海,那时我刚懂事,看的第一本书就是《三毛流浪记》,那个到处流浪、永远也长不大的男孩对我影响可大了。许多年以后,当我在异国他乡写第一本书的时候,我就取笔名用了‘三毛’这个名字。”

三毛写过一首《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这首歌在*被禁唱了十几年,因为当局认为歌词中“远方”指的就是中国大陆。1990年12月,三毛编剧的电影《滚滚红尘》参加*金马奖角逐,夺取8项大奖,却没有三毛的最佳原著编剧奖。

《滚滚红尘》引起*某些当权者的愤怒:“刻意歌颂中共、肆意攻击*府、丑化国*……”有人认为,三毛有可能因此成为*治牺牲品。 书中把对三毛死因的各种猜测,比如绝症无望说、孤单寂寞说、为情所困说、江郎才尽说及自杀情结说等,都一一予以驳斥。

书中还引用了10位著名人士对三毛的谈论,认为三毛死得怪异、突然,她没有理由自裁。把三毛的死解释成自杀是对她的不公平,甚至是对她人格的污辱。

评论 | 给力0不给力。

5.三毛《温柔的夜》赏析

温柔的夜 作者: 三毛 那个流浪汉靠在远远的路灯下,好似专门在计算着我抵达的时刻,我一进港口,他就突然从角落里跳了出来,眼睛定定的追寻着我,两手在空中乱挥,脚步一高一低,像一个笨拙的稻草人一般,跌跌撞撞的跳躲过一辆辆汽车,快速的往我的方向奔过来。

也许是怕我走了,他不但挥着手引我注意,并且还大声的喊着:“夜安!喂!夜安!” 当时,我正在大迦纳利岛的港口,要转进卡特林娜码头搭渡轮。听见有人在老远的喊着,我不由得慢下车速,等着那人过来,心里莫名其妙的有些不对劲。

那个陌生人很快的跑过了街,几乎快撞到我车上才收住了脚,身体晃来晃去的。“什么事?”我摇下玻璃窗来问他。

“夜安!夜安!”还是只说这句话,喘得很厉害,双手一直攀在我车顶的行李架上。 我深深的看了这个陌生人一眼,确定自己绝对不认识他。

见我打量着他,这人马上弯下了腰,要笑不笑的又说了一句:“夜安!”接着很紧张的举起右手来碰着额头,对我拖泥带水的敬了个礼。我再看他一眼,亦对他十分认真的点点头,回答他:“夜安!”趁他还没时间再说什么,用力一踏油门,车子滑了出去。

后视镜里,那个人蹒跚的跟着车子跑了两三步,两手举在半空中,左手好像还拎了一个瘪瘪的塑胶口袋。暮色里,他,像一个纸剪出来的人影,平平的贴在背后一层层高楼辉煌的灯火里,只是身上那件水红色的衬衫,鲜明得融不进薄黯里去。

一会儿,也就看不见了。 卡特林娜码头满满的停泊着各色各样的轮船,去对岸丹娜丽芙岛的轮渡在岸的左边,售票亭还没有开始卖票,候船的长椅子上只坐了孤零零的一个老年人。

我下了车,低低的跟老人道了夜安,也在长椅上坐了下来。“还没来,已经七点多了。”

老人用下巴指指关着的售票窗口,搭讪的向我说。“也去对面?”我向他微笑,看着他脚前的小黑皮箱。

“去儿子家,你呢?”他点了一支烟。 “搬家。”

指指路旁满载行李的车又向他笑笑。 “过去要夜深罗!”“是。”

漫应着。“去十字港?”“是!”又点头。

“到了还得开长途,认识路吗?”又问。“我先生在那边工作,来回跑了四次了,路熟的。”

“那就好,夜里一个人开车,总是小心点才好。” 我答应着老人,一面舒适的将视线抛向黑暗的大海。

“好天气,镜子似的。”老人又说。

我再点点头,斜斜的靠在椅背上打哈欠。 一天三班轮渡过海,四小时的旅程,我总是选夜航,这时乘客稀少,空旷的大船,灯光通明,好似一座无人的城市。

走在寒冷的甲板上,总使我觉得,自己是从一场豪华的大宴会里出来,那时,曲终人散,意兴阑珊,此情此景,最是令人反复玩味。黑夜大海上的甲板,就有这份神秘的魅力。

等船的人,还是只有老人和我两个。 远远的路灯下,又晃过来一个人影。

老人和我淡漠的望着那个越走越近新来的人,我心不在焉的又打了一个哈欠。等到那件水红色的衣服映入我眼里时,那个人已经快走到我面前了。

我戒备的坐直了些,有些不安,飞快的掠了来人一眼,眼前站着的流浪汉,就是刚刚在港口上向我道夜安的人,不可能弄错,这是他今夜第二次站在我的面前了,该不是巧合吧! 想真巧不巧合的问题,脸色就不自在了,僵僵的斜望着一艘艘静静泊着的船。一声近乎屈辱的“夜安”,又在我耳边响起来,虽然是防备着的,还是稍稍吓了一跳,不由得转过了身去。

我用十分凝注的眼神朝这个流浪汉看着,那是一张微胖而极度疲倦的脸,没有什么特别的智慧,眼睛很圆很小,嘴更小得不衬,下巴短短的,两颊被风吹裂了似的焦红,棕色稀淡的短发,毛滋滋的短胡子,极细的衬衫下面,是一条松松的灰长裤。极高的身材,不知是否因为他整个潦倒的外形,使人错觉他是矮胖而散漫的,眼内看不出狡猾,茫茫然的像一个迷了路的小孩。

看了他一会,我轻轻的将视线移开,不再理会他。这一次,我没有再回答他的“夜安”。

“也要过海吗?”他说。 我不回答。

“我——也过去。”他又说。

我这才发觉这是个外地人,西班牙文说得极生硬,结结巴巴的。因为这个人的加入,气氛突然冻结了,一旁坐着的老人也很僵硬的换了个坐姿。

“要过海,没有钱。”他向我面前倾下了身子,好似要加重语气似的摊着手,我一点反应都不给他。

“我护照掉了,请给我两百块钱买船票吧!” “求求你,两百块,好不好?只要两百。” 他向我更靠近了一点,我沉默着,身体硬硬的向老人移了过去。

“我给你看证明……”流浪汉蹲在地上索索的在手提袋里掏,掏出一个信封,小心的拿出一张白纸来。 “请你……”好似跪在我面前一样,向我伸出了手。

转载请注明出处博格教育 » 夜的温柔三毛经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