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教育
改变人生

吕氏春秋中十大名句

1. 《吕氏春秋》里面有哪些经典中华句典

【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出自《吕氏春秋·去尤》。

睹:看见。意思是:向东面看的见不到西面的墙,向南面看的望不见北方,这是因为心意有所集中啊。

比喻在实践过程中只局限于一隅。 【种麦得麦,种稷得稷】出自《吕氏春秋·用民》。

意思是:种麦子,收获的就是麦子;种谷子,收获的就是谷子。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意思是:明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别人,明察现在就可以知道过去。

【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出自《吕氏春秋·内篇问下》。事:侍奉。

意思是:只要一心一意为国,不管更换多少个国君也能在朝中做事:三心二意,就是侍奉一个国君也不能至终。 【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出自《吕氏春秋·贵公》。

阿:庇护。意思是:万民的君主不应该偏袒庇护某一个人。

比喻要公平对待每一个人。 【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出自《吕氏春秋·用众》。

意思是:依靠群众,这是治理国家的人的最重要的方法。 【百官各处其职,治其事,以待主,主无不安矣。

以此治国,国无不利矣;以此备患,患无由至矣】出自《吕氏春秋·圜道》。意思是:官员们都各司其职,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以此对待君主,君主就安宁了。

以此治理国家,国家就会富强;以此防备灾祸,灾祸就会避而远之。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出自《吕氏春秋·先己》。

意思是:想战胜别人必须首先战胜自己,想评论别人必须先评论自己,想了解别人必须先了解自己。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出自《吕氏春秋·用众》。

假:借助。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能够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

【不知义理,生于不学】出自《吕氏春秋·劝学》。意思是:不懂得义理,根源在于不学习。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出自《吕氏春秋·谨听》。

意思是: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各种祸患的根源。 【败莫大于愚,愚之患,在必自用】出自《吕氏春秋·士容》。

意思是:没有什么失败比愚蠢造成的失败更厉害的,因为愚蠢造成的灾祸,一定是因为自以为是。 【辨而不当理为伪,知而不当理则诈】出自《吕氏春秋·士容》。

辨:明察。伪:伪装。

意思是:明察而不在理就近乎取巧,聪明而不在理就近乎骗人。 【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脟:同“脔”,切成小块的肉。镬:古代的一种大锅。

意思是:品尝一小块肉就知道了一整锅肉的味道,进而知道一鼎肉的味道是否调和。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出自《吕氏春秋·赞能》。

意思是:得到十匹好马,也不如得到一个懂得相马的伯乐;得到十把好剑,也不如得到一位懂得铸剑的欧冶子。 【苟虑害人,人亦必虑害之;苟虑危人,人亦必虑危之】出自《吕氏春秋·顺说》。

意思是:如果想着伤害别人,别人一定也在想着伤害他;如果想着危及别人,那么别人也一定想着危及他。 【疾万变,药亦万变】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意思是:疾病千变万化,使用的药物也要千变万化。 【败莫败于不自知】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意思是:人最大的失败在于没有自知之明。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适】出自《吕氏春秋·举难》。

意思是:尺长的木头必有节眼;寸大的玉块必有斑纹。比喻事物很难尽美尽善。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出自《吕氏春秋·察传》。

类:相似。经:理。

分:明。意思是:有的话像是错的,而实际却是对的;有的话像是对的,但实际却是错的。

正确与错误的界线,不能不分清楚。 【得时之禾,长稠长穗】出自《吕氏春秋·审时》。

意思是:庄稼播种耕耘及时,就会有收获。比喻做事得其时,就会事半功倍。

【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出自《吕氏春秋·知士》。意思是:善于赶马驾车的人和好马是相辅相成的,赶车人技艺再高,若无好马,车也不会跑得快;纵有好马,但没有好的赶马人,它也无法发挥能力。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出自《吕氏春秋·察今》。馍铘:我国古代名剑。

意思是:好剑在于它的锋利,是否能割断东西,并不在于它是否名叫“镆铘”。比喻用人应重才,不必讲究名气如何。

【良马期乎千里】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意思是:好马的志向在于千里之外。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出自《吕氏春秋·博志》。极:顶点。

反:向反面转化。意思是:太全了就一定要缺,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出自《吕氏春秋·诬徒》。意思是:人之常情,不能乐意于他们所不安心的,不能满足于他们所不乐意的。

【任人者故逸】出自《吕氏春秋·察贤》。意思是:把事情交给贤能的人去做,就能事半功倍。

【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十而后足】出自《吕氏春秋·用众》。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就像齐王吃鸡一样,一定要吃到几十个鸡爪才满足。

比喻治学应当兼取众家之长。 【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出自《吕氏春秋·审己》。

走。

2. 《吕氏春秋》里面有哪些经典中华句典

【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出自《吕氏春秋·去尤》。

睹:看见。意思是:向东面看的见不到西面的墙,向南面看的望不见北方,这是因为心意有所集中啊。

比喻在实践过程中只局限于一隅。【种麦得麦,种稷得稷】出自《吕氏春秋·用民》。

意思是:种麦子,收获的就是麦子;种谷子,收获的就是谷子。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意思是:明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别人,明察现在就可以知道过去。

【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出自《吕氏春秋·内篇问下》。事:侍奉。

意思是:只要一心一意为国,不管更换多少个国君也能在朝中做事:三心二意,就是侍奉一个国君也不能至终。【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出自《吕氏春秋·贵公》。

阿:庇护。意思是:万民的君主不应该偏袒庇护某一个人。

比喻要公平对待每一个人。【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出自《吕氏春秋·用众》。

意思是:依靠群众,这是治理国家的人的最重要的方法。【百官各处其职,治其事,以待主,主无不安矣。

以此治国,国无不利矣;以此备患,患无由至矣】出自《吕氏春秋·圜道》。意思是:官员们都各司其职,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以此对待君主,君主就安宁了。

以此治理国家,国家就会富强;以此防备灾祸,灾祸就会避而远之。【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出自《吕氏春秋·先己》。

意思是:想战胜别人必须首先战胜自己,想评论别人必须先评论自己,想了解别人必须先了解自己。【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出自《吕氏春秋·用众》。

假:借助。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能够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

【不知义理,生于不学】出自《吕氏春秋·劝学》。意思是:不懂得义理,根源在于不学习。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出自《吕氏春秋·谨听》。

意思是: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各种祸患的根源。【败莫大于愚,愚之患,在必自用】出自《吕氏春秋·士容》。

意思是:没有什么失败比愚蠢造成的失败更厉害的,因为愚蠢造成的灾祸,一定是因为自以为是。【辨而不当理为伪,知而不当理则诈】出自《吕氏春秋·士容》。

辨:明察。伪:伪装。

意思是:明察而不在理就近乎取巧,聪明而不在理就近乎骗人。【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脟:同“脔”,切成小块的肉。镬:古代的一种大锅。

意思是:品尝一小块肉就知道了一整锅肉的味道,进而知道一鼎肉的味道是否调和。【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出自《吕氏春秋·赞能》。

意思是:得到十匹好马,也不如得到一个懂得相马的伯乐;得到十把好剑,也不如得到一位懂得铸剑的欧冶子。【苟虑害人,人亦必虑害之;苟虑危人,人亦必虑危之】出自《吕氏春秋·顺说》。

意思是:如果想着伤害别人,别人一定也在想着伤害他;如果想着危及别人,那么别人也一定想着危及他。【疾万变,药亦万变】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意思是:疾病千变万化,使用的药物也要千变万化。【败莫败于不自知】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意思是:人最大的失败在于没有自知之明。【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适】出自《吕氏春秋·举难》。

意思是:尺长的木头必有节眼;寸大的玉块必有斑纹。比喻事物很难尽美尽善。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出自《吕氏春秋·察传》。

类:相似。经:理。

分:明。意思是:有的话像是错的,而实际却是对的;有的话像是对的,但实际却是错的。

正确与错误的界线,不能不分清楚。【得时之禾,长稠长穗】出自《吕氏春秋·审时》。

意思是:庄稼播种耕耘及时,就会有收获。比喻做事得其时,就会事半功倍。

【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出自《吕氏春秋·知士》。意思是:善于赶马驾车的人和好马是相辅相成的,赶车人技艺再高,若无好马,车也不会跑得快;纵有好马,但没有好的赶马人,它也无法发挥能力。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出自《吕氏春秋·察今》。馍铘:我国古代名剑。

意思是:好剑在于它的锋利,是否能割断东西,并不在于它是否名叫“镆铘”。比喻用人应重才,不必讲究名气如何。

【良马期乎千里】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意思是:好马的志向在于千里之外。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出自《吕氏春秋·博志》。极:顶点。

反:向反面转化。意思是:太全了就一定要缺,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出自《吕氏春秋·诬徒》。意思是:人之常情,不能乐意于他们所不安心的,不能满足于他们所不乐意的。

【任人者故逸】出自《吕氏春秋·察贤》。意思是:把事情交给贤能的人去做,就能事半功倍。

【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十而后足】出自《吕氏春秋·用众》。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就像齐王吃鸡一样,一定要吃到几十个鸡爪才满足。

比喻治学应当兼取众家之长。【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出自《吕氏春秋·审己》。

走:归,倾注。然。

3. 吕氏春秋名句加翻译

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 9石头可以被击碎,但不能改变其固有的坚硬;朱砂可以被研磨,但不能改变它原有的红色。引申指高贵的品德可以倍受考验而绝不改变。)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看自己可以揣摩他人,看现在可以读懂历史)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 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蚀,可以保持很久不变坏。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动”的重大意义:生命在于运动,脑筋在于开动,人才也需要流动,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物极必反,否极泰)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得了天下也不能认为天下就是你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推翻你,所以,最重要的是得民心)

孰能无为,故能使众为(也就是少得瑟 说的通俗点,就是公开说这件事情谁也办不到,激起群众的反抗情绪,自然大家都会去证明这件事情很轻易就能办到。其实这样正满足了你的要求,因为你叫别人去做,别人不一定会去做。 )

4. 吕氏春秋共多少句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

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驾

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於东郊;还,

乃赏公卿、诸侯、大夫於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

无有不当。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

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

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

诸侯、大夫九推。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王布农事,命田舍东

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

以躬亲之。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

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犠牲无用牝,禁止伐

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掩骼霾

髊。

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无变天之

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

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行秋令,则民大疫,疾风

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霜雪大挚,首种不入。

5. 求春秋中的名句

你可以百度“左传名句”,因为《左传》就是《春秋》这本书的详解版,讲的是春秋时期的故事。

我选几句吧: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鲁隐公元年》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鲁僖公五年》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左传.鲁襄公十一年》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鲁宣公二年》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鲁襄公二十五年》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6. 求春秋中的名句

作者名言《吕氏春秋》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

(春秋)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合,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春秋)荀子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吕氏春秋》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晏子春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衣莫若新,人莫若故。 吕氏春秋至长反短,至短反长。

晏子春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春秋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吕氏春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吕氏春秋孰能无为,故能使众为也。

7. 吕氏春秋中的成语故事原文加翻译

1引婴投江: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原文]

2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

3 【一窍不通】《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 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於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后以“一窍不通”喻一点也不懂.

4 【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 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后多以喻文字的讹误.

5 【瞻蒲劝■】看见菖蒲初生,便督促农民及时耕种.语本《吕氏春秋·士容 论》:“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

6 【盗锺掩耳】《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后以“盗锺掩耳”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7 【箕山之节】《吕氏春秋·求人》:“昔尧朝许由於沛泽之中,曰:‘…… 请属天下於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於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於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后因“箕山之节”谓隐居不仕的节操.

8 【豕亥鱼鲁】《吕氏春秋·察传》载有“己亥”误作“三豕”的故事.晋葛 洪《抱朴子·遐览》:“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后以“豕亥鱼鲁”谓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9 【贪小失大】《吕氏春秋·权勋》:“达子又帅其馀卒,以*於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於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於美唐甚多.此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后以“贪小失大”指因贪图小便宜而失掉更大的利益.

10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吕氏春秋·审为》:“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后以“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指虽不居官,仍关怀朝*.

11 【连枝同气】《吕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 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旧题汉苏武《诗》之一:“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后以“连枝同气”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亲密关系.

12 ‍【逐臭之夫】典出《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 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后以“逐臭之夫”喻嗜好怪僻的人

/guwendianji/lvshi/

8.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在公元前239年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吕不韦是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秦国。吕不韦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秦王孙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后来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丞相。

在那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把不如他们当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吕不韦又挑选几位文章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遴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为了慎重起见,成书后,吕不韦又让门人修改了几遍,直到确实感到满意为止。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他自己认为这部号称《吕氏春秋》的书是杰作,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例如在相当全书总序的《序意篇》中,对十二世纪的论述也可见一斑:“凡十二世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为了精益求精,也是为扩大影响,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宣传该书的办法,他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当然,这不一定就证明《吕氏春秋》字字珠玑,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而很可能是因为人们都敬畏吕不韦的威势,没有人愿意出头罢了。不过,这样一搞,其轰动效应却是巨大的,《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远播东方诸国。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书作于战国时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

百度百科里

转载请注明出处博格教育 » 吕氏春秋中十大名句